找到相关内容117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话

    由八万四千岁,减至今日,仅余五十岁,阅此数字,便可知众生恶业苦果,目下若何严重窘迫!自今以後,三灾期近,人寿将愈短促,福慧将愈浅薄,生活将愈困苦,嗜欲将愈沈迷,贪嗔将愈炽盛,饥谨疾疫刀兵将愈扩大,邪说...

    方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4763883.html
  • 成唯识论之初能变识八段十义注释

    生去感受苦乐异熟果报,有情如在过去世中行五戒、十善等业,由于善业的牵引,本识就能招感人天异熟乐果;如在过去生中多行不善业,由于恶的业力牵引,此第八识就能招感三途异熟苦果。   论中所说的能引,是指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1764037.html
  • 当《老子》与佛教相遇

    本义,但却更具本体论色彩。  另,“有余涅”、“无余涅”,本是佛教用以说明修行境界不同级阶的一对重要范畴,“有余涅”指佛教修行的初期所能达到的境界,即仅仅能在思想上灭除“惑业”,而作为苦果的肉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4364246.html
  • 佛教的思想与历史(一)

    事物本身含有恶因,迟早必然会结成苦果。可是,现在此一信念也动摇了,家庭与爱·的甘美喜悦、富裕与权力的魅力等以另一色调开始出现,且颜色也再度鲜明地放映出来。想要得到这些的话,现在还是可能的。再者,他知道...

    长尾雅人著 许明银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1764422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教概观

    它是宿命论者,以为人生之苦是由历劫多生的罪恶造成的,既成的罪恶,必应受苦果,苦既受尽,罪自消除。因此说:人愈能提前受苦,合并受苦,积极地自觉自动地受苦,受苦已尽,自然解脱。佛初修行,便严守他的教条,而...如何证得彼理便能成就转依?答:有情所以沉溺于世间,由于不如实知世间相,误认痛苦以为快乐,用尽心力去寻求享受,享受即苦,寻求更苦,因贪生嗔,愚痴欺诈,苦果无尽。如饮食、衣服、车马、宫室、音乐、歌舞、财利、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1364456.html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3)

    苦果是集,无有子果二缚是灭,戒定慧能通至涅槃是道。此四审实不虚所以称谛。以析空观(灭色方空)断见思惑而人无余涅檠。此教之中又有四门不同,就是有门、空门、亦空亦有门、非空非有门。一、有门是正谈生灭四缘之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564552.html
  • 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(2)

    苦果,才会赫然觉醒,然而已太迟了。佛举自己过去生中曾生为人间的圣主——转轮圣王④,名顶生,拥有七宝⑤、千子、四军⑥、四天下⑦,尚不满足,趁到三十三天的机会,想推翻帝释,霸占天王位,统领三十三天,结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064808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释(1)

    为性,而以敬重、羞耻、卑鄙、无耻为性。  无贪 无贪者,于有有具, (有谓三有,具谓三有中资生什物等。)无著为性。对治贪著,作善为业。  无嗔 无嗔者,于苦苦具, (苦谓苦果,具谓彼能生苦因等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764814.html
  • 话说佛教之二

    高下的,都得遵从善业乐果、恶业苦果的原则;从修行得道方面来说,哪一道都可以修行。   C·无神的内核与有神的外衣   刚才已经说了六道轮回,说轮回就是因为作任何的事情都有一定的影响,这影响会产生一定...

    刚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2864924.html
  • 王恩洋:《佛学通释》上卷(1)

    作善为业。  无嗔 无嗔者,于苦苦具,(苦谓苦果,具谓彼能生苦因等,如刑狱天灾等,)无恚为性,对治嗔恚,作善为业。  无痴 无痴者,于诸谛理明解为性。对治愚痴,作善为业。  无贪嗔痴名三善根,能正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1664965.html